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力争2023年具备开放条件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成静从通州区两会上获悉,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力争2023年底前具备开放条件。未来五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剧院、图书馆、博物管将全面建成并高水平运营。

城市副中心剧院又名“文化粮仓”

剧院的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高度为49.5米,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及室外剧场,总座位数约5500个。本项目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文化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对标世界级一流标准对剧院进行设计、建设,将满足各类世界级演出要求,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和感官体验。

国际顶级声学设计带来一流视听飨宴

剧院项目各厅堂的设计对标国际一流剧院的声学标准,力争为广大观众提供卓越的观演体验。为了保证剧院达到国际顶级的音质效果,歌剧院混响时间设计为1.5秒,可满足西方歌舞剧演出要求;音乐厅混响时间设计为2.0秒,可满足四管制交响乐演出要求。

同时,声学工程师和建筑师共同对四座观演厅进行了三维精细形体设计,通过调整观众厅的形状来精确控制观众厅内的声学反射和散射,借助专业的声学计算机模拟软件,确定观众厅内各个界面的室内材质和构造要求,确保观众厅每个座席均有优良的听感体验。此外,音乐厅和歌剧院的背景噪声、环境要求均高于国家甲等剧院要求,可满足国际顶级声学的安静要求。

国际领先的舞台机械成就一流感官体验

城市副中心剧院的舞台工艺设计充分考虑到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在现有建筑体形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了舞台机械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中配备的乐池升降台、侧车台、车载转台、电动吊杆、大幕机等舞台设备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能够实现快速切换布景,让观众全身心融入戏剧表演、拥有无与伦比的感官体验。

未来,这里将成为一座闪耀在千年运河畔的艺术宫殿。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又名“森林书苑”

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赤印”和银杏树叶片,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设有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少儿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开架阅览区、立体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日接待量约为5000至8000人次。项目定位为现代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将森林景观与图书阅览区融为一体,形成极具亲和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努力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放松的阅览环境,进一步增进了图书阅览的人文体验。

智慧机械书库带来图书借阅新体验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地下一层以文献典藏作为主要功能,在建设中引入了国际领先的“智慧机械书库”技术,该书库面积约3400平方米,高约16米,设计文献总典藏能力可达到650万册,运用自动化技术融合传统图书馆整理书籍文献的“采、编、分、典、流”业务,以信息处理和文献流通为依托,有效提升藏书量和检索效率,实现了高密度存储库本、高效率流通借阅、高质量服务读者的目标。

机械书库能够快速响应读者的借阅需求并精准完成文献自动出入库动作,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人找书”到“书到人”的服务模式创新,充分体现出智慧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为广大读者带来图书借阅新体验。

超高玻璃幕墙营造通透、明亮的阅览空间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将采用高度方向无分格的超高玻璃幕墙,使图书馆整体效果更通透、明亮,实现室内山体景观与室外绿化景观融合延伸的设计效果,打造造型新颖、个性鲜明的地标性建筑,为广大读者营造更加舒适、独特的阅览体验。

图书馆外立面由276块超高玻璃幕墙玻璃围绕而成,其中最高玻璃幕墙高达15.05米,最大板块重达10.77吨。如此大体量的玻璃幕墙生产难度大、安装精度高、密封工艺复杂,且幕墙板块互为支撑体系,板块间锯齿形设计,无论从外形还是受力体系都属国内首例。我们将通过高质量实施本项目幕墙建设,推动我国玻璃原片制造、高大玻璃深加工及胶合、超高幕墙施工技术进入国际一流水平。

可发电的森林伞盖大有不同 

图书馆屋顶采用金属屋面加采光顶的设计构造,阳光可从银杏叶片状的屋顶缝隙中斑驳洒下,极大降低了日间照明所需的用电量。同时,金属屋面缝隙处的采光顶为可调光玻璃,在光线充足时可有效降低透光率和空调能耗,切实保证了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此外,图书馆屋顶还设有光伏玻璃及发电系统,年发电量约23万千瓦时,成为图书馆日常用电的重要补充,有效减少了用电量。

目前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已全面完成项目主体工程施工建设,正全力推进项目外幕墙工程施工作业。预计于2021年底全面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底工程基本完工,2023年底前力争具备开放条件。届时,将成为一座镌刻在千年运河畔的书山智库。

大运河博物馆又名“运河之舟”

这座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5米,日接待量约为6000人次。项目定位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将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为参观者带来文化熏陶与情感共鸣,进一步满足市民的文化学习需求。

地下抗震支座从源头保护文物安全

大运河博物馆对标国际一流博物馆进行设计建设,具有馆藏文物安全保护措施等级高的特点。为降低可能发生地震对馆藏文物的影响,博物馆结构设计方案按照罕遇地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隔振技术,通过对建筑物的上部和基础之间加设“隔震层”进行减震设计,通过满布在结构柱上的242个隔振支座,将博物馆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分离开。通过安装抗震支座,使建筑最大水平位移变形能力达到1.2m,发生地震时能够有效消减74%的地震力,较好阻隔地震波导致的基础位移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最大程度保证了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安全。

大运河博物馆目前已全面完成项目主体工程施工建设,正全力推进项目外幕墙工程施工作业。未来开馆后将成为一座停靠在千年运河畔的文化方舟。

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项目有序推进

千年运河畔、绿心公园旁,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颗文化明珠璀璨交辉,三馆围合汇聚处,便是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项目。这里先锋潮流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森林景观与现代建筑相互掩映,未来将成为城市副中心消费服务的新高地和潮流汇聚的“网红打卡地”。

坚持开放共享原则,打造与公园景观自然衔接的地下空间

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项目总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含轨道交通预留工程,约4.9万平方米),项目位于三大建筑围合区域的地下空间(共2层),掩映在地上景观公园之下,通过设置18个出入口及下沉庭院,广泛引入自然光线,实现与外部公园景观的流畅衔接,积极营造清新明亮、环境友好的一流商业配套设施。

配套功能科学合理,实现高品质、一站式休闲购物体验

配套项目集购物消费、餐饮服务、文创交流、亲子娱乐、共享停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及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配套商业设施和重要功能补充,可满足市民游客一站式购物服务需求,彻底改善了本区域商业基础薄弱、配套服务匮乏的原有状况。此外,共享配套设施接入了4.9万平方米的轨道交通预留工程,未来可实现M101、M104(规划线路名称)2条地铁线路连通换乘,市民游客可通过共享配套设施与地铁换乘站、三大建筑无缝连接,最大程度为前来参观购物的市民游客提供了绿色交通出行的便利条件。

传承运河文化元素,打造古今文明相互交辉的“网红打卡地”

共享配套设施在设计之初就积极引入先锋设计理念,在市民共享大厅等中心区域采用结构线条优美流畅的穹顶挑高设计,引入船帆元素和绮丽的灯光效果,并在顶部引入天光,打造开阔灵动、天光水色、独一无二且具有未来感的公共空间,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独特前卫的购物休闲体验。同时,项目设计充分继承大运河文化意向,装饰风格源于典雅流畅的运河水浪,营造出漕运交织、文化悠长的古典韵味,再度唤醒了千年前漕运码头商贾云集、商贸繁荣的尘封记忆。

目前,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实施建设正扎实有序推进,商业运营前期策划逐步开展,投入运营后,将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打卡地”和国际一流的商业共享空间,为游览三大建筑及城市绿心的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优质配套服务。

据了解,按照工作计划,2022年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计划完成全部主体结构及幕墙工程,机电工程、区域内小市政基本完工;精装修工程完成90%,并配合使用单位运营布展。

京津冀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