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

中国改革报 中国发展网讯 朱伟 范炳菲  8月27日,为期2天的“第九届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办公室、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华思想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科研院校的70余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这一主题,通过主旨发言、分组讨论等环节进行了深入充分的研讨,既有资深专家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鞭辟入里的解读,又有青年学者对自身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不仅激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思维火花,也让新区市民享受到一场深入浅出的思想盛宴。

6b921414f255474d95fe43d5e2daa2c

【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主任王伟光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最佳结合”为题,对“两个结合”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4亿中国人民只有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思想文化养分,才能形成全面聚合的磅礴伟力,才能坚强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86bccb8b35c314f3969cac87cd6f3e9

王伟光指出,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血脉之中吸取力量,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应当自觉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忠诚继承者、弘扬者和创新者,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弘扬光大中华传统优秀思想文化,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生命力,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主任,王伟光还介绍了该项目的进展情况。他指出,全体作者致力于把《通史》研究编撰打造成为当代中华思想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扛鼎之作,努力为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做出不负于历史和时代的学术贡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无神论学会顾问朱晓明也在论坛上介绍了《中华宗教思想通史第七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卷》(以下简称《当代卷》)的编纂情况,介绍了编写组成立以后的主要工作和编写思路。他介绍说,《当代卷》是《中华宗教思想通史》的收官之卷,《当代卷》写好了,能把宗教思想通史全卷的立意、品味立起来、提起来,还可以为后续中国各宗教当代思想史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中国化的探索,提供一个继续拓展深化的基础。

【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多彩又统一,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上,陆续形成了诸多优秀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原创力。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内核的剖析解读,也让参会人员更为全面细致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影响力。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之“包容性”进行阐释,从中华文化在内部的多彩一体、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这两个视角对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包容性做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历史上起着凝聚人心、吸收外来文明的作用;到了当代,它不但依旧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土壤,而且还会使中华民族文化与时俱进,融入“新科技文明”的潮流之中。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天津滨海新区中华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溯源认为,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上,陆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相互联系的文化纽带、潜意识的言行准则。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彰显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体现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传承关系,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倡议与会专家学者务必珍惜,做好发掘整理,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分组讨论环节,不少青年学者也从自身研究领域分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见解。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源分析了“殷代古文字对现代汉语思维的塑造和影响”,他认为殷周古文字记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基因,奠定了汉语思维中的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是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根脉所在。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徽昭和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郭伟分别从书法和绘画艺术入手,对特定时期书画艺术理念和所处时代思想进行比照,让听众从细微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变迁。

 多维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邓纯东以“坚持百年来重要经验,搞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主题,介绍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总结和概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和影响,用事实证明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辛向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党无私利、人民主体、历史首创等内容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党圣元从文艺思想体系建构的角度探讨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对话、如何会通、如何结合、如何契合的问题,提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致力于新时代中国形态化和当代形态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刘志明以“‘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主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以“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佳结合的考古实践”为主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影响和成效。

【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春涛介绍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先后致力于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探索并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程。他认为,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引领前进方向、提供精神支撑、凝聚奋斗力量,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张星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提出,建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基础上,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体框架的丰富和完善。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俞祖华认为,要从知行关系角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于化民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历史逻辑,指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生长原点,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的内生动力。此外,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左玉河以“大历史视域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雪梅以“赓续文化血脉 建设现代文明”为题,也为与会者展示了不同视角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思考。(图文来源:滨海新区)

相关文章

京津冀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