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家三代一机床情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郭锦 记者朱波报道 李振宝,今年60岁,在天津市第一机床厂已经工作了四十多个年头。记者和老李约好采访的这天,整个厂区到处可见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启动忙碌工作的人们。
天津市第一机床厂成立于1951年,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中为数不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堪称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活化石”。
灰色的砖瓦,茂盛的绿植,笔直的厂区大道,一切与70年前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然而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锈带”即将变身“产业秀带”,第一机床厂的老厂区将成为河东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城市更新,这里还将新建公园绿地,满足周边市民文化、体育等需求,区域生态环境也将得到改善,昔日的第一机床总厂即将成为彰显天津城市发展建设的靓丽名片。
“有很深的感情!我们家祖孙三代都在这里工作,我和我爱人也是在这里相识相知的。我和我的家人见证着第一机床厂的变迁,第一机床厂也成为我们全家难舍的情缘。”李振宝动情地说。
1958年,第一机床厂招工,李振宝的父亲来到这里,在仓库管理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
“我小的时候,我的父亲有时会带我到单位,有时候洗个澡,有时候等他一起下班,我就在车间前后玩一会。”李振宝回忆着,“那时候生活比较简单,两点一线,我家就在一机床厂附近。厂子里医院、托儿所、电影院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生活也没有什么压力。”可以说,李振宝的家庭和千千万万产业工人的家庭一样,作为工人的李振宝父亲,撑起了这个家庭的一片天。
转眼到了1979年,李振宝顶替父亲来到第一机床厂工作。
“那时候都是头三年先做学徒,第一年工资17元,第二年19元,第三年21元,然后我就正式出师了!我是车工,一共干了20多年。那些年也是一机床厂最辉煌的时候,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李振宝自豪地说。
正如李振宝所说,70多年来,第一机床厂研发的20多个首创产品奠定了一机床在中国齿轮机床行业不可取代的地位。企业累计已有近40项专利技术,有数控插齿机、铣齿机、磨齿机、滚动检查机、研齿机、倒棱机、倒角机、磨刀机等18类30多个系列,涵盖150多个品种和规格,产品行销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德国、美国、捷克、西班牙、土耳其、阿根廷、印度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数控插齿机、铣齿机在国内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在一机床厂,李振宝也结识了自己的爱人,并组建了家庭。他把家也安到了离厂区不太远的地方。
“我们这一辈人都是这样,工作生活都以厂子为圆心,厂里的事就是最大的事!”李振宝很笃定地说。
时光荏苒,受祖辈的影响,李振宝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很坚定的来到第一机床厂工作,现在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位的。要想占领市场,必须有过人的产品。女儿认头从事研究工作,我们也支持!”李振宝告诉记者。
现在由于生产需求等一系列的原因,第一机床厂整体搬迁到了西青区。为此,河东区及时跟进,结合城市更新进行项目谋划,努力将一机床打造为城市更新的“河东样板”。
一机床厂城市更新项目包括工业遗产保护和提升工程、老旧小区和市政提升工程、产城融合工程等内容,保留四大车间原貌,改造为国家机床博物馆展示中心,以及数字装备研发、展示、交易中心,引入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企业入驻,并对周边15个小区和7条市政道路全面提升,惠及居民超1.55万人,同时新建住宅、公共服务配套等,打造宜居生活区。
年满60岁的李振宝也即将在今年退休,他告诉记者,虽然厂子搬到了西青,但是总有80多岁的老工人们会时不时过来看一看。
“他们知道这个片区要改造了,老同志们最关心的是能留下什么?听说这里要建一座博物馆,我想建成后我也会经常带着我的孙辈过来转一转,看一看。”李振宝告诉记者。
一机床,这里是千千万万个老李一辈子的念想。城市更新是历史的进步,而记忆和情感是老李们永远都抹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