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将打造不少于100个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奋力谱写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成静从北京市朝阳区“两会”获悉,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即将召开,朝阳区将在服务保障赛事的新征程上继续贡献朝阳力量。在住宿服务保障上,朝阳区将持续与场馆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参赛涉赛人员需求,为其“量身定做”住宿服务,同时,为酒店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服务水平,打造 “以人为本”的住宿服务让各方来客宾至如归。
此外,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上,朝阳区高品质高标准建设博物馆之城、阅读之城、艺术之城、双奥之城、时尚之城,力争到2025年,打造不少于100个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以运河文化带建设串联特色文化资源,建设通惠河、坝河(亮马河)、萧太后河、温榆河文化精品廊道。
打造细致周到“朝阳服务” 为参赛涉赛人员“量身定做”住宿服务
全区15类文旅行业 3749家企业符合接种条件的员工接种率100%
2021年10月至11月,“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朝阳赛区)顺利举办,圆满收官。作为接待保障任务最重的区,朝阳区将所有流程细化到每一个细微环节,“细致周到”成为了“朝阳服务”醒目标签,其中“以人为本”的住宿服务让各方来客宾至如归。
测试赛期间,朝阳区安排闭环管理酒店7家,闭环外管理酒店1家,坚持场馆闭环管理与酒店闭环管理“环环相扣”,实行“一店一策”,分别制定医疗防疫、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住宿服务、安全保障、交通组织、运行保障等系列工作方案,酒店专班24小时驻店保障。每个酒店在现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提供了洗衣机、微波炉等电器,并粘贴英文标识,便于操作使用。同时,还配备了韩语、英语等翻译人员,及时了解外籍运动员的需求。特别是在轮椅冰壶世锦赛期间,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入住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实行闭环管理。围绕残疾人特殊需求,增设低位晾衣架、餐台、英文标识、无接触式测温消毒设备,调整盥洗间物品摆放位置,设置电梯间播报英文语音提示内容。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即将召开,我们将始终保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精神状态,有力有序有效做好赛时住宿服务保障工作。”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勇刚表示,朝阳区将结合测试赛住宿保障工作经验,与场馆进行密切对接,了解参赛涉赛人员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做”住宿服务。同时,为酒店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打造 “以人为本”的住宿服务让各方来客宾至如归。此外,朝阳区文旅局还将持续联合多部门对摸排酒店的住宿、餐饮、疫情防控等方面开展实地踏勘和全流程的桌面推演,将所有流程细化到每一个细微环节,确保“朝阳服务”细致周到。
朝阳区在做好住宿服务保障的同时,还持续做好文旅行业疫情防控工作,为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
记者了解到,朝阳区对全区文旅市场开展全覆盖疫情防控检查,涵盖演出、歌舞娱乐、出版物、影院、旅行社、网吧、电子游艺、景区以及艺术园区。同时,全力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截至目前,全区15类文旅行业,3749家企业34000余名符合接种条件的员工全部接种了疫苗,接种率100%。
建设“小、特、精”的特色文化空间
2025年将打造不少于100个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
除了做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住宿服务保障、日常疫情防控保障方面的工作,朝阳区文旅局还将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建设,建设城市书屋、流动美术馆、非遗传习所等一批“小、特、精”的特色文化空间,实现文化设施覆盖身边化。力争到2025年,打造不少于100个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街乡文化中心达标率提升至95%。
2022年,朝阳区将积极打造国际文化交流窗口。深化“北京朝阳国际风情节”等文化交流品牌,提升“文化三里屯”的品牌影响力,挖掘区域时尚文化、消费文化、国际文化等特色资源,搭建文化国际高端论坛等交流平台。同时,加强对朝阳文化旅游形象的设计和宣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同时,朝阳区将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开展第二批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特色文旅消费街区评审认定工作。将投入约500万元朝阳区高质量文旅发展扶持资金和150万元文旅消费券,支持文旅企业发展和文旅消费惠民补贴,全力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十四五期间,朝阳区将积极推进博物馆之城、阅读之城、艺术之城、双奥之城、时尚之城建设,紧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主题,着力建设系统完备的现代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高端高效的产业体系、安全有序的市场体系、智慧便捷的科技支撑体系、年轻时尚的品牌体系,率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成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王勇刚说。
神木廊房、御碑亭竣工
建设通惠河、坝河(亮马河)、萧太后河、温榆河文化精品廊道
朝阳区是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通惠河、亮马河、坝河、萧太后河等多条大运河的支流水系都穿区而过。2021年,朝阳区全面推进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落地。
神木厂历史景观保护工程神木廊房、《神木谣》碑及御碑亭工程顺利竣工、神木博物馆顺序办理启动手续,重要展品完成测试搭建。“神木廊、御碑亭与筹建中的神木博物馆将形成整体神木历史景观,成为保护、传承、展示神木文化的殿堂和窗口,成为观赏和沉浸式体验一体化的共享空间。推进神木厂遗址保护工程,形成大运河历史风貌整体景观,展示神木文化及大运河漕运文化。”朝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萧太后河展览馆展陈布置、施工完成,展示萧太后河历史演变和辽代历史民俗文化。顺利服务大运河省部际联席会,永通桥顺利交接,修缮方案通过审核,开始进场施工,2021年年底前初步完成修缮工程。
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大运河文化带朝阳段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对沿岸文化遗存进行全面展示,全面记录永通桥文物风貌保护数据,进一步为市民讲好大通闸到永通桥间44处历史遗存背后的故事,呈现“京通石道”、“长桥映月”等25处重要地标、园区等文化元素,实现文化遗产专业视角与大众视野相融合的交互传播,让大运河通惠河(朝阳段)沿岸文物在群众身边活起来。
运河文化带的遗珠散落在河流沿线很多街乡。朝阳区持续推进历史文脉研究,完成通惠河、孙河古镇、坝河、东坝古镇、朝阳门石道、萧太后河、北小河等历史、民俗文脉研究课题,完成《亮马河流域历史民俗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等4个课题研究。顺利推进全区范围各街乡历史文脉课题研究,形成40个调研报告。并联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梳理前期“十三五”历史文脉调研课题成果。
下一步,朝阳区将加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建设通惠河、坝河(亮马河)、萧太后河、温榆河文化精品廊道。
“十四五期间,朝阳区将全面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出50个文化遗产保护示范项目,树立10个传统文化品牌;搭建数字非遗产品统一运作平台,推出50个传统文化数字体验场景;布局100个特色博物馆,建立起10个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展示中心;搭建起10个传统文化精品线路,塑造出50个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打卡地,推出100种传统文化创意产品,构建起文化旅游、文博衍生、数字历史文化等创造性转化产业集群。同时,抓住北京自贸区建设、2022冬奥会举办契机,形成100个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搭建传统文化交流平台。”王勇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