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盛兴斋”老字号踏上新征程

中国改革报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朱伟 天津人热情好客是刻在骨子里的,能代表天津特色的礼物更是数不胜数。就在月初如火如荼举办的旅博会上,百件“天津礼物”从千余款商品中脱颖而出与大众见面,其中一件来自西北角的酱货礼品,它香飘百年但历久弥新,不仅口碑“好上天”,更是“北漂”到牛街,敢和京城老号“掰手腕”,他就是津门老铺“盛兴斋”的香辣牛板筋。

天津卫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码头文化涌动在这座城市的血管当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饮食上,方便省时、瓷实管饱便成了天津人“舌尖”上的主旋律,其中酱牛肉这一热量高、风味佳的餐食广受海河岸边码头工人的青睐,软烂入味的大块牛肉裹上新鲜出炉热腾腾的大饼,吃上一口不仅口齿留香,干起活来都更有劲,自那时起“盛兴斋”的名号逐渐为人所知。

19世纪初,大批来自内蒙古、西亚经商的回族人在西北角清真寺周边定居,开设了众多粮油铺、面铺、牛羊肉铺等商店,这里逐渐成为了商业繁荣之地。这时,在西北角蔡家胡同中,一个喜食牛肉的小孩在兴趣驱使下,开始和家中长辈学习牛肉制作技艺,这一“贪嘴”的小孩便是“盛兴斋”的第一代传人张仲华。1908年,“盛兴斋”前身“祥兴號”在西北角开门纳客,主营牛羊肉酱卤制品、香油、麻酱及副食等产品。

20世纪初,二代传人穆祥裕开始崭露头角。他别出心栽,于原有卤制材料基础上加入中药材,为售卖产品增添了强身健体等养生功效,备受商贾富贵人家喜爱。1919年,穆祥裕正式接手“祥兴號”,为将酱卤牛羊肉制品做大,他汲取各地酱牛肉技法之长,不断钻研熬煮酱料的火候和时间,最终制成了嚼劲十足、鲜嫩爽口的酱牛肉精品,在西北角一带逐渐声名鹊起。

时光流转,“盛兴斋”在随后的岁月中几经沉浮,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三代传承人穆正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将祖上的酱牛肉制作技艺继续发扬光大。经过几十年的稳扎稳打,“盛兴斋”再一次回到了最初的起点,2010年,四代传人穆怀健于西北角重新开设“盛兴斋酱牛肉店”。

“但凡没点好体力,还真有可能吃不上这儿的酱牛肉。”早在西北角美食成为“网红”爆火之前,盛名之下每天“盛兴斋”的门口都会排起长队,尤其是每到逢年过节,那队伍更是几乎“从头望不见尾”,为啥“盛兴斋”的牛肉会这么“火”?

别看只是小小一块酱牛肉,其背后的技艺可不简单。“盛兴斋”的老汤卤制作有着“选材、清洗、熬汤”等数十道工序,配以香叶、豆蔻等20多种特制香辛料,通过纯手工方式制作而成。在一番精心烧制煮熟后,牛肉新鲜出锅,霎时间酱香四溢,香飘满街,因此售卖窗口经常大排长龙,吸引众多顾客前来购买。

与日俱增的顾客使得售卖商品供不应求,看着长长的等候队伍,新的发展蓝图在穆怀健脑中徐徐展开。2014年,盛兴斋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这一延绵百年的老字号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一个个融合现代标准化的生产流水线建立完成,一袋袋封入真空包装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至此“盛兴斋”踏上了新起点,实现了从原材料加工到仓储物流的全流程一体化经营。

有了稳固的大后方,“盛兴斋”全线开花,不仅产品卖到了北京“牛街”,和当地的酱货老号分庭抗礼,更有不少厂商慕名而来洽谈合作,其中不乏航空公司等大客户,把一步一个脚印,从家庭小作坊中走出的民间食品带上了天。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单单只是产品过硬,也鲜有老字号能在百年起伏间屹立不倒,“盛兴斋”之所以能不断发展,除了与制作工艺较真,保证每块牛肉的口味,还在于始终把诚信放心头, 即便是利润低,也要选取好原料,保证足斤足两,主打一个“实实在在”。

“薪火相传百年飘香,古有祥兴今有盛兴”。回望来路,“盛兴斋”从一间家庭小作坊到一家小有名气的大铺子,又从一辆小三轮从头来过,做成一家拥有自己食品加工厂的大企业,百年风雨万千曲折,这一老字号总能在不同的时期找准自己的方向,顺应潮流茁壮发展,这不,现今这一百多岁的“老古董”也开通了时髦的线上直播,小包装、味道足、口味新等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新产品也在不断研发推出中……老曲新唱仍旧韵味十足,下一个百年路已就在眼前。

相关文章

京津冀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