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北上 武清区“跑腿书记”五天四夜抗洪抢险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朱伟 李揽月 赵欣然 大雨滂沱,雨点噼里啪啦“砸”向大地,一直下个不停。听着窗外的雨声,寇之明心里时刻揪着,根本睡不着觉。
随着台风“杜苏芮”登陆北上,武清区自7月29日起持续受降雨影响,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全面进入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工作状态,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位于武清区黄花店镇的邵七堤村是一座依河而建的村庄,常住居民626人,距离永定河只有两百多米,也是永定河进入天津后流经的第一个村庄。寇之明就是邵七堤村的“一肩挑”。
多年来,寇之明把自己当成村民们的“服务员”,凡事亲力亲为,最爱的就是帮村民们跑腿办事,被亲切地称为“跑腿书记”。
邵七堤村地势低洼,每年汛期,寇之明都吃住在村委会,方便随时查看水情,及时安排排水、挡水或处理其他突发事件,保证村民和庄稼的安全。作为有着多年防汛经验的老书记,寇之明深知此次防汛工作的重要性。他把自己的时间表塞得满满的,“村北就是永定河,心里绷着一根弦,一刻松不得。”
7月31日下午,随着红色预警的启动,作为永定河泛区内的村庄,邵七堤村所有村民必须在最快时间内应撤尽撤。虽然在此前已经多次向村民进行宣传,并告知有可能进行转移。但当通知下达的那一刻,还是有很多村民并不理解,坚决不愿意离开家里。大家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人不相信洪水会来,有人担心财物丢失,甚至有人担心,自己养的鸡、鸭、猪、羊等畜禽没人喂。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清人,寇之明也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全村人员转移。他说:“能说服群众的,只有真心和行动。”寇之明白天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防汛,凌晨到村东看构建中的挡水围埝,白天再带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转移全体村民247户、626人,好不容易把人都劝走了,8月1日清早,有的村民又想回来——
“走得太急,没拿换洗衣物。”
“药落家里了,一顿不吃不行啊。”
“羊饿着,带一车草来。”
……
三天三夜没合眼,卡口电话不断,寇之明本可稍得“清闲”,眼皮眯一下,又强撑开,“帮人把车开进来,草喂了羊,再给人开回去。”“给人买药去,近处找不着,远处跑跑,车费我垫。”……他一遍遍接电话,一遍遍拨电话,办公室的门帘撩开了放下,放下了又掀起,村干部和镇上的“帮手”出出进进。寇之明理解村民,“谁没有家,谁不惦着家,养的、种的、买的、盖的,谁能全放下。可洪水来,命最重要。”
生命安全要保障,做工作不能失温情,村“一肩挑”就要挑得起防汛重担,装得下牢骚不解,解得开千头万绪,于是甩开膀子,喊哑嗓子……眼见着“跑腿书记”连轴转,身边人抱成了团,村干部、志愿者、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黑夜连着白天,一位位冲锋在前。
“他是我们村的带头人,什么事都抢在前头,什么事也放不下,什么事都带头干。”邵七堤村党支部副书记任帅记得,7月31日凌晨,刚从镇里回来的寇之明喊上自己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去村东,“看挡水围埝位置,看地,是否影响后期耕种。”外面黑漆漆,哗哗下着雨,手电照不清,走一圈,回村委会看图,标注好位置,回地里,再走一圈……位置标清了,天亮了。村里会计王曰凯回忆起来,转移村民那天,寇之明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敲门,一共敲了六轮,还怕有没走的。“这几天暴雨持续在下,寇书记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连续干了好几天没合眼,真怕他受不住。”王曰凯忍不住心疼起来。
8月1日下午,雨瓢泼而下,此时的邵七堤村里,已经没有一户居民在家了。但寇之明不放心,从村北巡堤完,又带着人在村里再次挨家挨户敲门,确认无人逗留。一直到晚上区防指要求所有人员全部撤离,才肯离开。
撤离后,寇之明也没放松警惕。“出了我们村不远,就是河北廊坊的地界儿。我们村大堤虽然封了,但是连着隔壁廊坊的村,还有一条路,我怕有村民偷偷返回,心里不踏实啊。”寇之明一直在堤外转悠,一直盯到了早上四点,才稍微眯了一会儿,五点多,就又被村民的电话叫醒。这,已经是他坚守的第四个晚上。
8月2日上午,小武见到寇之明时,他刚巡堤回来。采访中,一直有村民的电话不间断地打来,还有村民找到他,说想回家,都被他一一劝返。期间,寇之明的妻子来了电话,还没说上两句,他就匆忙挂了。“太忙,没时间给家里打电话,都是她给我打,打来了也总是被我挂掉。”
或许是思念家人的情太浓,或许是心中的担子太重,这个干练的老书记流了泪。担当、奉献、无怨无悔,只因心中有人民。在全区抗洪抢险的战场上,涌现出了无数像寇之明一样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他们感动着你我,也激励着你我。“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寇之明的座右铭,也是他用半生去实践的信条。
“全区上下都不容易,不能在我这出了问题。”说话间,寇之明又投入到工作中。这是他连轴转的第五天了。采访结束,小武叮嘱他好好睡一觉,他只说,“我得到泄洪的最后一刻呢……”(图文来源:美丽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