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记者 朱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九年来,天津市成功举办六届世界智能大会,累计签署合作协议702份,协议投资额5438亿元。全市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8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2家。

与此同时,天津市深入落实制造业立市战略,信创、生物医药等12条产业链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7.9%,中芯国际天津12英寸芯片、航天科技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能力提升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等项目投产,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战略实施九年来,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主动精神,统筹推动、有序对接、挂图作战,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一基地三区”建设,是国家赋予天津的基本定位。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的同时,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加快建设,在泊船时效率再破世界纪录,集装箱航线总数达到140条,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首开段开工建设。滨海新区中心渔港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远海运空运北方物流基地、大通关基地航运服务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融资租赁行业持续领跑全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和全国最大租赁飞机资产交易中心。商业保理资产总额和发放保理融资余额保持国内领先。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获批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加强对重点产业链的金融服务,相继推出区块链-供应链模式融资、京津冀科技创新资产支持票据等一批国内首创金融产品。

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滨海新区累计成立18个产业(人才)联盟,建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地联合签署《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5个重点领域合作框架协议,深化改革协同和要素配置协同。15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

天津市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效明显。

全方位深化与国家部委、央企、大院大所和北京市合作,累计引进北京企业投资项目超6900个,资金到位额超1.2万亿元。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总部、力神滨海新能源产业基地、中石化LNG三期等一批优质企业、重大项目和创新资源落户天津。

加强承接载体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成功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国际汽车展等国际性大会和全国性行业展会,二期展馆及综合配套区即将建成启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4051家,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0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库152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引入注册主体1030家,其中1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出台实施《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天津市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服务保障指引(试行)》,落实人才落户、子女入学转学、医疗服务等配套支持政策,为符合产业定位的重点企业在津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天津港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通道集装箱操作量超过1.3万标准箱。天津职业大学牵头组建“津雄职教联盟”,天津第一商业学校、第一轻工业学校等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办学、成立雄安班等方式提供技能培训服务。出台天津市支持雄安新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若干举措,从全市45家医疗卫生机构选派专业技术人员200多人次为雄安新区提供专业技术帮扶。宝坻区、武清区等毗邻区主动加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合作交流。

交通一体化建设提速增效。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京滨铁路北段(宝坻至北辰段)、京唐铁路建成运营,津兴铁路全线铺轨,4条铁路连通北京格局加快形成。津潍高铁、京滨铁路南段(北辰至滨海新区段)开工建设,津静线市域(郊)铁路加快建设。公路交通网更加便捷通畅。津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津歧公路一期和工农大道I标段实现通车,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主体施工。交通管理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不断深化。协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重大科技布局,10家“国字号”创新平台获批建设。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落户,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挂牌。“东数西算”京津冀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建设。天津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575项,汇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京津冀三地753家实验室互认开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主动对接北京创新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北京阿尔特汽车深度参与“天津号”纯太阳能车研发制造。成立京津冀数字经济联盟,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康希诺、华海清科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引入国药药材、智慧互通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津发展。

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续加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大气、水污染防治协作。全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7微克/立方米。与河北省签署两轮引滦入津上下游生态补偿协议,引滦水质明显改善。断流26年的永定河实现全线通水。湿地保护修复、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海岸线综合治理“871”重大生态工程等全面融入区域生态体系,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林木绿化覆盖率和蓝绿空间占比分别保持25%、65%以上。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医疗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北京师范大学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筹建职教教师“培养联盟”与“培训基地”,一批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对口学校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和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国家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我市医院数量增至1137家。社保、养老等领域合作更加密切。深化社保经办服务协同,进一步做好参保转移接续,推进京津冀社保卡“跨省通办”。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订跨区域养老机构运营补贴资金拨付及监管委托协议,我市接受北京籍老年人入住的养老机构达70余家。人才一体化服务扎实有效。成立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与发展联盟。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实现互认。文化旅游领域合作走深走实。京津冀三地签署《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加快打通北运河津冀碍航节点,三省市人大常委会联合立法,为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法治保障。加强京津冀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建立区域疫情信息互通、管控举措通报和对接机制,强化省际毗邻区域联防联控措施,做好首都国际机场分流航班保障工作,迅速有力处置奥密克戎毒株引发疫情,为保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举办守好“天津防线”。协调解决北京等重点企业在津的45家配套供应商复工复产,建立市级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协同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当前,天津市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制定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方案,以机制化、政策化、项目化、事项化推动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

这其中,天津市抓实“六个协同”,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围绕产业协同,配合工信部制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联合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围绕科技创新协同,聚焦北京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依托天津制造业基础,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建创新平台。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提速“交通圈”建设,促进津冀港口联盟组建取得实质性突破,发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作用。围绕生态环保协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治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协作,共建环京绿色生态屏障。围绕公共服务协同,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文旅合作提质扩面,实施更多“异地通办”事项,深化“通武廊”等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围绕体制机制协同,探索促进人口、技术、资本、数据跨区域流动的制度安排,在市场准入、执法稽查、政务服务“同事同标”等方面联合改善营商环境。

进一步强化项目支撑体系,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质”和“量”同步提升。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发挥天津港核心战略资源作用,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联通京冀、面向“三北”、辐射腹地,壮大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引进金融“活水”,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保持融资租赁、保理领先地位,培育供应链金融、航运金融、科技金融等新业态。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推动滨海新区开展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三地自贸试验区创新联动,共建全国改革开放新高地。

相关文章

京津冀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