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上企业占全市43% 市级园区占全市33% 朝阳区打造国际时尚创意之城 国家文创实验区形成系列“首创”成果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成静从北京市朝阳区“两会”获悉,近年来,朝阳区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特别是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整体规划部署,以“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为主攻方向,紧抓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发展契机,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按照“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规划引导、政策促进、精准服务、搭建平台、优化环境等“组合拳”,大力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动能,文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显著增强,服务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贡献显著提高,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显现,国际文化传播交流枢纽功能显著凸显,成为引领北京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区。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强劲 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朝阳区紧抓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机遇,着力增强文化领域的科技应用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构建以数字传媒、数字内容、数字文化贸易等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更加广泛深入,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扩张发展。出台全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实施了培育龙头企业的“蜂鸟计划”和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专项政策,重点加大对文化科技新业态、文化新消费、品牌企业等的支持力度,按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键”。加强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战略合作,吸引了全国首个5G新媒体企业央视频以及央视创造、央视娱乐、央拓国际、环球视通等央视新增数字媒体业务落户。蓝色光标、掌阅科技、陌陌、花椒直播、映客、Keep等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竞相涌现,一点资讯、太合音乐、影谱科技、得到APP、快看漫画、马蜂窝等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加速聚集。E9、中国出版创意产业基地、北京音乐产业园等一批文化科技特色园区相继投入运营,影谱科技、蓝色光标、掌阅科技等被认定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20年朝阳区数字文化产业实现收入992亿元,约占全区文化产业收入的38.1%,较2019年提高6.7个百分点。在文化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全区文化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始终位居全市前列,2020年实现收入2601亿元,约占全市17%,成为首都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承载区。2021年以来,朝阳区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10月规上文化产业单位实现收入2260.2亿元,同比增长16%。特别是,新闻信息服务、文化传播渠道等数字文化细分领域增速达到30%以上,成为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企业扎堆聚集 文化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朝阳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品牌文化企业加速聚集。截至目前,全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9万余家,较2016年底新增1.8万家,增长25%。规上文化企业2385家,占全市43%,注册企业数、规上企业数均居全市首位。四批次共认定840家“蜂鸟企业”。央视频、环球国际视频通讯社、虎牙北京总部、腾讯音乐、喜马拉雅北京总部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环球音乐、索尼音乐、华纳音乐全球三大唱片公司,头部广告企业、影视企业、设计企业、网红经济企业纷纷在朝阳扎堆聚集。目前,朝阳区汇聚了253家文化企业总部,6家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66家上市挂牌文化企业。2020年300余家文化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文化企业被认定为“凤鸣企业”,28家企业入选全市民营企业百强,占全市1/3。12家企业和9个项目被认定为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分别占全市的38%和82%。2021年朝阳区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文化市场活力不断释放,2021年1-10月,朝阳区新增注册文化企业达5716家,其中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216家,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企业45家,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显著显现。朝阳区成为全国文化品牌企业总部基地。

聚焦“腾笼换鸟” 形成文化引领城市更新“朝阳模式”

近年来,朝阳区充分发挥曾作为北京市五大工业基地所在区、旧工业厂房资源丰富优势,坚持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实施“百园工程”,积极探索存量空间“腾笼换鸟”和功能提升的创新路径,形成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等存量空间再利用、文化引领城市更新的“朝阳模式”,发展经验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798、751、郎园、莱锦等32家园区被认定为市级文创园区, 占全市的33%,居全市首位。798-751艺术街区、亮马河风情水岸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798艺术区成为全市唯一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的园区。751园区入选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支持园区积极培育发展数字新媒体、数字广告、数字出版、网游电竞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培育了阿里文娱总部、恒通、E9、中国出版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科技园区、智慧园区。鼓励引导园区开放式发展,率先出台文化事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认定办法,首批认定郎园、懋隆、西店记忆等10家文化事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引导60余家园区布局图书馆、美术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丰富拓展园区文化旅游、时尚消费、文化惠民功能,探索构建“文化产业园区+城市文化公园”的新发展模式。朝阳区文化消费活力不断释放,2021年1-10月,文化体育娱乐业实现收入440.6亿元,同比增长29.4%。文化产业园区逐步成为强化创新动能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织补更新城市空间和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场景以及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激发时尚文化消费活力的新场地。

形成系列“首创”成果 国家文创实验区成“金名片”

朝阳区充分发挥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领域改革创新,形成系列“首个”“首创”成果,探索出系列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模式。先后出台“政策30条”,实施助力企业成长的“蜂鸟计划”等系列政策,发布全国首个反映区域文化产业带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指数(2020),形成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精准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形成全国首个以信用为纽带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成立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率先建成全市首个线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发起成立首支区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推动设立北京银行国家文创实验区支行、杭州银行朝阳文创支行等特色文创支行,构建形成“两个闭环”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其中,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企业信促会已为1500余家文化企业信用融资231亿元。积极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发起成立全市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和全国首个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国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联盟,形成联动京津冀、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协同发展机制。目前,实验区入驻企业达5万余家,是2016年的1.4倍,实现年营业收入1300亿元,约占全市的10%,占全区的比重超过50%,引领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实验区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

年均增速10%  2025年营收达3500亿

朝阳区全力建设首都文化创新引领区

建设“四区一城” 构建“一廊五区多基地”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阳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总体部署,聚焦“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主攻方向,服务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紧抓 “两区”建设契机,深入实施“文化+”战略,大力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数字文化新业态、文化消费新模式,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全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努力将朝阳区建设成为首都文化创新引领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据朝阳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朝阳区将全力建设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全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区、国际时尚文化消费活力区、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区,努力将朝阳区打造成为首都引领、全国示范、国际知名的“时尚创意之城”。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10%,到2025年实现收入达到350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境内外上市文化企业总数达到20家左右,数字文化产业收入达到全区文化产业总收入的40%左右。力争“十四五”末,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打造成为首都东部2000亿级的文化产业集群。

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推进“四区一城”建设

朝阳区将聚焦优势产业、高端环节、高效供给,汇聚人才、资本、技术等关键要素资源,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文化贸易、创意设计等高端产业,促进广告、影视、休闲娱乐等传统优势行业转型升级,加速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业态更新与链条优化。着力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大力培育网络新视听、数字广告、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电子竞技、互动娱乐等文化科技融合新技术新业态,通过强化科技赋能、数字赋能,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全力建设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深化文化与商务、金融、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完善文化事业与产业贯通发展机制,建设全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区。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文化消费新模式、新场景,深化与北京服装学院、中央美院等艺术院校合作,打造时尚文化品牌,提升中国国际时装周、798艺术节等国际性品牌展会活动影响力,全力打造国际时尚文化消费活力区。把握“两区”建设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契机,积极争取文化领域开放试点政策,加强“双奥朝阳”品牌推广,高标准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鼓励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全力建设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区,努力将朝阳区打造成为首都引领、全国示范、国际知名的“时尚创意之城”。

优化空间布局  构建“一廊五区多基地”新格局

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持续深化在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领域的创新,不断探索形成在全市、全国可复制推广的文化改革创新发展新模式。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加快推进CBD文化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引进一批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化文化品牌企业项目,高水平建设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廊道”。发挥国家文创实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国家文创实验区全域化发展,以功能拓展、产业升级、生态构建等方式加强区域协同,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在全区形成以国家文创实验区为主轴,与望京-大山子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区、奥林匹克公园现代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功能区、温榆河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区、潘家园古玩及艺术品交易产业功能区、垡头文化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功能区,以及众多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错位、协同发展的“一廊五区多基地”新发展格局。

实施“双百行动” 打造高精尖资源汇聚高地

聚焦高端发展,以实施“双百行动”为重要抓手,不断健全高端要素涵养机制,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推进文化产业高端、高效、高质发展。开展“百园品质提升行动”,加速引导文化产业园区产业业态调整,搭建文化科技应用新场景,引进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吸引行业头部企业、总部企业入驻,持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园区特色化、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水平。大力实施“3个10”工程,加强园区分层分类管理服务,研究制定园区分类管理的认定办法和认定标准,分批重点认定10家产业特色鲜明、经济贡献大、综合实力强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家文化科技企业聚集、创新活跃、融合成效显著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园区和10家文化内涵丰富、时尚文化品牌汇聚、文化消费氛围浓郁的文化消费特色园区。通过打造典型、树立品牌,示范引领园区全面转型升级。开展“百亿级企业培育行动”,聚焦元宇宙、数字化、超高清、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趋势,前瞻布局,梯度培育一批新兴业态、新兴产业的“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收入过百亿的旗舰文化企业,不断巩固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激发文化创新发展活力,提升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全区逐步构建形成统一开放、高端要素聚集、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将朝阳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资源汇聚中心。

相关文章

京津冀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