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一季度经济指标实现四个正增长

信息技术服务业1月到2月产值增长12.5%;一季度区域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1%,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9%……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半停摆、主要经济指标下跌。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1.3亿元,同比下降4.8%,好于全国6.8%和全市6.6%的降幅,而且,开篇提到的四个重要经济指标还出现了正增长。

成绩背后,是海淀区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高精尖产业、聚焦科技中心建设的长期持续的努力。

信息技术服务业领衔逆势增长

4月29日,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季度财报:营业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19.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了225.92%的高增长。

北斗星通成立于2000年,主营业务是卫星导航、移动通信、汽车智能网联等,公司以自主北斗芯片为代表的核心技术产品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

“一季度业绩增长,一是受益于无人机等新型高精度应用领域的快速增长,芯片业务实现了营收和净利的大幅增长;此外,受益于5G基站建设带来的需求,陶瓷元器件业务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北斗星通品牌总监李楠介绍。

北斗星通是海淀区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逆势增长的缩影。

“面对疫情冲击,海淀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韧性和弹性,得益于产业结构带来的红利。”海淀区发改委主任李泉表示。海淀区三产占比达90%,而三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教育、金融,这些新经济和传统商业服务业不同,不依赖线下复工,所以受疫情冲击较小。

在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带动下,三产表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其中,互联网相关服务业、货币金融服务业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尤其互联网教育企业,用户量、业务量增长迅猛,收入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海淀区目前的产业结构是地区教育、科研资源高度聚集、市场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地方党委政府‘两新两高’战略落地、聚焦科技中心建设、着力培育高精尖产业的结果。今后我们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海淀区常务副区长、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俊杰表示。

科技型企业占比过半发展后劲足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8月的高科技企业,落户在中关村壹号园区,60多名员工研究生以上学历占了80%。

“我们是做卫星在轨交付的,卫星发射上天,我们测试好以后再交给客户。公司成立不到3年,已成功交付了7颗卫星。”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郇一恒介绍。通过在线方式提供技术培训、测控的技术支持等,公司业务抵御了疫情影响,全年订单额超亿元,近3个月获得了两轮总额过亿元的融资。

“今年要加码更高性能卫星平台的研发,一季度研发投入增长了20%以上。公司不裁员,就怕人走,今天还要发布社招、校招计划,抢夺优秀人才。”郇一恒表示。

截至3月底,海淀区企业存量25.5万户,科技型企业13.66万户,占比53.57%,该比例持续保持全市第一。全区国家级高新企业10448家,中关村高新企业14096家,创历史新高。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2958亿元,同比增长2.8%,研发费用合计212.6亿元,同比增长12.3%。一季度,海淀区新设科技型企业2645家。

“今年2月,海淀企业小马智行宣布从丰田汽车公司筹集了4亿美元,双方将进一步加速自动驾驶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在资本市场全面收紧的情况下能获得这笔大额投资,证明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一处处长舒毕磊介绍。

近期,全市出台政策加速推进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海淀区承担人工智能、区块链、超高清视频、互联网办公、金融科技等,将进一步推动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在海淀聚集。

“创新合伙人”政府伴企业成长

今年1月14日,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总部基地项目刚通过竣工验收,2月2日,公司就接到了海淀区政府的求助:你们能生产医用外科口罩吗?

纳通集团主营业务是生产人工关节等医用骨科内植入物,新总部建有近2000平方米的10万级洁净间,具备生产医用外科口罩的基础条件。纳通集团一口答应。

“我们是海淀区政府第一批‘创新合伙人’,近两年,为解决融资、研发创新、人才引进、总部基地建设等,市区两级政府提供了一揽子帮扶政策,助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纳通集团副总裁邵泽营介绍。市、区两级政府帮助协调解决了生产设备、原材料等问题,企业加班加点,仅用5天时间,口罩就生产出来了。截至4月底,已累计生产口罩近5000万个,助力战“疫”。

“原计划生产两个月就结束,但我们发现对于高端医用防护产品的需求是长期的、潜力很大。我们决定在原有产品线的基础上,增加头面部医用防护产品生产线,目前正在加大研发投入,对口罩进行功能的完善和改进、原材料的创新、制造工艺的提升,探索采用纳米纤维等新技术、新材料代替熔喷布,生产新型口罩。” 邵泽营表示。政府和企业同患难、共成长,是海淀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抓疫情防控的同时,海淀区从来没有放松抓复工复产和企业帮扶,先后出台了海淀区“暖企15条”和“暖企新6条”,推出文化企业战疫“24条”等。

“政府持续不断为企业纾困的好传统,在关键时刻提振了信心,帮助企业转危为机,实现发展。”李泉表示。                                                                                    (于丽爽

相关文章

京津冀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