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和引领标杆

王敏 中国发展网记者 成静

202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任务之一是要推动形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事实上,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已分别列入京津冀三地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三地共同努力的方向。

然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障碍?“十四五”时期的主要路径有哪些?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双认为,京津冀城市群要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和指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拓展区域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成为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推进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支点。 

产业协同创新集聚区初具雏形,内生动力源加速形成

 截至2022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实施了八个年头。峥嵘八载,不负岁月。王双告诉记者,在这八年里,京津冀城市群在明确的产业分工基础上,不断强化重点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三地跨区域产业活动和创新活跃度显著提升。天津和河北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北京疏解、津冀承接,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产业协同创新格局,同时,立足京津冀、辐射全国的产业协同创新集聚区已经初具雏形。

京津冀城市群内外要素配置的市场化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京津冀三地正在进一步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努力减低破除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通过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和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区域之间、京津冀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不断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方式和手段,逐步健全区域要素流动的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京津冀城市群要素配置的不断优化。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内生动力源也在加速培育形成。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23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5%,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为29753亿元、11417.55亿元和2906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10.7%、8.6%和7.7%。2021年第三季度,北京市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1.1倍;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3.1%;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9%。王双认为,北京建设世界级创新中心、天津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和绿色港口、河北雄安新区加速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创新能级和发展规模不断跃升,区域内生动力源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都市连绵带提供了足够的基础和条件。

市场化改革需进一步加快,发展不平衡需进一步破解 

然而,要实现京津冀城市群深度协同还面临着一些障碍。王双认为,京津冀城市群要素禀赋与空间分异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区域自组织和区际合作行为是协同发展的具体体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市场化改革是完善和创新京津冀城市群协同机制的关键。但是从目前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看,京津冀城市群在产业协同、体制机制创新、利益补偿与全面改革开放等重点领域还缺乏互补融合的协调机制,因此深度协同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

而且,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需要进一步破解。数据显示,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看,2020年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0.3∶15.8∶83.9、1.5∶34.1∶64.4、10.7∶37.6∶51.7,北京和天津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河北,因此,三地产业结构差异明显。而且,从产业数字化水平看,北京数字化优势行业支撑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北京和天津两地的产业数字化进程明显高于河北。从居民收入看,2021年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差异依旧较大,北京、天津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65万元和3.76万元,人均消费分别达到3.18万元和2.44万元,而河北省这两项均低于全国均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仅为2.16万元和1.4万元。“因此,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需要深度协同发展建立有效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协同发展能级和水平,逐步破解发展的鸿沟。”王双说。

除此以外,王双还认为,京津冀城市群系统性产业协同机制未能有效整合区域创新要素。“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北京在进行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与津冀之间的承接缺乏有效衔接,集中体现在北京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仍然没有很好地在津冀实现转化。同时,京津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三地高校的创新活力尚未有效激活。虽然吸收、转化、投入环节和创新成果产出环节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功能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基础研发 环节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效果相对有限,北京和天津的创新成果主要流向京津冀以外地区,再加上京津冀三地的科技中介和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发育不足,基础研发投入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1)》指出,京津冀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相比,其内部各城市在产业部门和创新部门复杂网络中与其他城市的关联程度较低,城市间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的节点度值差距较大,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创新主体活动的扩散效应较低。由于区域协同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的常态化供给机制还存在欠缺,因此导致京津冀三地城市创新要素规模和能级差距过大,区域创新网络陷入过度极化的困境。“虽然北京正在建设世界级创新中心,其自身创新集聚度和活跃度已经具有全球竞争力,但在缩小京津冀区域创新差距、带动区域创新合作与技术辐射等方面的作用与其世界级创新中心地位还不相匹配,中心城市创新溢出动力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创新次中心和创新节点。”王双说。

“十四五”时期的“深度协同之路”

王双认为,“十四五”时期,要加强京津冀城市群深度协同,主要有五个路径。

一是加快要素市场深度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三省市各自的发展定位,依据三地的功能定位,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引擎,加快市场化改革在优化提升首都功能中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创新驱动的引领,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加速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构建世界级创新平台,服务区域要素市场深度一体化。天津将全面落实“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以要素市场化制度创新倒逼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充分利用自贸区、保税区、 开发区等平台载体,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开放度。河北紧抓住雄安新区建设 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三区一基地”建设,推进省域市场化改革和一体化发展,建立雄安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加强与京津协同发展创新 平台建设,加快廊坊北三县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格局。

二是深化与拓展创新协同机制。京津冀深度协同发展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从区域协同发展的需求侧出发,围绕满足京津冀三地产业创新发展的不同诉求需求,找寻三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对接方向,形成城市群内部创新主体的合理空间布局,发挥其在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最大化作用。从区域协同发展的供给侧出发着力挖掘和培育北京创新资源要素和创新技术在津冀两地的应用场景,结合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单元的创新要素禀赋和创新愿景,发挥北京创新中介集聚度的优势,辐射引领津冀两地创新主体加速集聚,提升京津冀各城市创新中介主体的集聚规模。三地强化区域合作与创新主体高度联动,注重创新高端人才的培养和服务,不断强化创新服务的重点产业政策环境。以推动数字化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搭建中关村、海河、保定(雄安)三个区域性创新赋能中心,探索区域创新要素共生共融共建共享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立足三地协同发展的功能定位,构筑区域创新要素的开放型合作网络矩阵,建设枢纽型的区域创新转化中介平台,推动“政产学研金介贸”跨界联动,打造区域创新创业创造的人才直通车、应用场景集和区域样板间,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域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创新载体和体制机制的深度协同。

三是加速产业疏解实现资源再配置。京津冀三地政府应积极引导产业资本和人才向重点疏解产业流动,推动产业疏解与要素资源流动的双向融合,引导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探索形成全新的区域资源配置模式和再生产模式。同时,三地统筹规划京津冀产业疏解的园区资源,加快京津冀区域现有产业疏解主要功能区的提质升级。

四是提升区域协同开放的全方位融合度。王双认为,要推动京津冀深度协同,必须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其他区域重大战略的联动,从而提升区域协同开发的融合度。立足世界级城市群尤其是湾区发展规律与趋势,超前布局环渤海湾区的战略谋划,充分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模式和创新经验,推动环渤海大湾区要素布局与基础设施的储备建设。面向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模式和人口经济密集地区有序疏解功能的有效开放模式,协同长三角构建重大区域性战略创新合作发展机制,建立高度开放和高效包容的泛区域化人才协同自由流动平台,抢占全球高端人才要素的区域制高点,推动京津 冀城市群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均衡发展,加快大区域板块之间的融合互动,为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区域协调发展新体制机制进行有益探索。

五是更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主体功能与引领辐射作用。京津冀中心城市应积极分享区域发展成果、输出有效治理模式,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格局,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北京、天津作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应积极推动城市群间协同发展政策的有效衔接,推动建立健全有效的区域及次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业分工。北京要以副中心建设为机遇,合理布局首都城市空间,优化京津轴线布局,立足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要求,积极谋划与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协同,促进京津两个超大城市间的共享合作,形成以京津为主体的世界级都市连绵带,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的空间支撑。

相关文章

京津冀风采